一个农民的长城考古情结
痴情长城考古 十年艰辛无悔
李亚忠,1951年生于承德市,7岁时迁回山海关老家。从小就深受这两地丰富文化熏陶的李亚忠对考古情有独钟。在如今的一些教科书、地图册中,他发现里面对东部长城的一些记载和标识与历史书籍不尽相同,比如一些专家认为,山海关一带没有北齐以前的长城,但《史记》及《临榆县志》(山海关地区清时称临榆县)中却有北齐以前燕、秦长城的记载。山海关是否存在燕、秦长城?李亚忠决心探个究竟。
古长城遗址大多在荒芜人烟的地带,考察充满了艰辛,李亚忠常常忍饥挨饿、风餐露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不相识的人以为他是个“疯子”。但他不以为然,始终以朴实和憨厚紧紧拥抱着自己挚爱的长城考古事业。
有心人,天不负。10余年间,李亚忠徒步考证了燕、秦、北齐、高丽、明等 11条古长城遗址,悉心记载下近百万字的笔记资料,先后在《人民日报》、《长城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山海关旧长城考》等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明长城是对北齐长城的增改补筑和利用》获2000年中国国际长城节优秀论文大奖。1997年,他被破格吸收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
呼吁保护长城 上书修改教材
1994年至2000年间,李亚忠在考察中发现,有10多处远古长城遗址正被人为地践踏和破坏:绥中县李家堡北三道墙遗址石墙大部已被挖走,兴城市望海镇北前台北沟与边里屯间山岭上几百米长的长城遗址被推成农田……
看到如此多的历史瑰宝被人为破坏、正在消失,李亚忠痛心疾首。去年,他将撰写的《中国东部燕、秦、汉、唐、明长城新考》、《明长城是对北齐长城的增改补筑和利用》两篇论文上报河北省和国家文物局。今年初,他又抱病整理出《河北、辽宁境内新发现古长城遗址正被迅速破坏亟待保护》的报告,并给国家文物局和有关专家写信,强烈呼吁保护这些遗址。
李亚忠通过考察还发现,目前中学历史课本对长城的记载有两处与长城遗址不一致。今年4月13日,他给教育部写信,建议修改这两处内容:一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47页战国形势图将战国燕长城错画到汉外长城上;二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73页《秦朝疆域》图将中国东部的秦长城也错画在汉外长城上。而根据实地考证的成果,这两处远古长城遗址应重新标注。
李亚忠曾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自从迷上长城考古后,家庭和农活就都被他丢了。经济来源中断了,每年还要为长城考古搭进去不少钱……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政府对李亚忠探寻古长城的行动给予了支持,曾两次特批3000元人民币解决他的实际困难。缺少最基本的经济保障,李亚忠能否将长城考古事业继续下去?他说,个人富裕只是一个人或家庭的事,而长城考古发现带来的史学意义却是不可估量的,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