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网 logo

内蒙古:斥资5000万为文物保护提供资金保障

2021-03-24 15:52:00

△新闻发布会现场

3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表示,2021年自治区财政安排文物保护资金5000万元,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全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全面推进。

内蒙古文物古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全区有长城7570公里,共13278处遗存点段,占全国长城的31.51%。全区现有178家备案博物馆馆藏文物112.5万余件(套)首批认定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6家。

△位于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 乐炎摄影

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武安州辽塔加固维修、石窟寺保护利用、全区大遗址保护成果显现,国家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显著,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

同时,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显著。辽耶律羽之墓、集宁路古城遗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等十项考古发掘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一步,工作重点主要有:

一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方案(2021—2023年)》实施,对全区亟需保护的文物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分年度进行保护修缮。

二是将二道井子遗址、坝顶子北魏皇家祭祀遗址、哈民遗址、三座店石城遗址、黑城遗址、萨拉乌苏遗址等有影响的重大考古遗址纳入旅游线路,打造考古研学游产品。

三是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选取典型重要点段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强化文旅融合,进一步挖掘展示长城、黄河文化内涵。

四是加强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和展陈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文物数字化展示宣传,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位于赤峰市的二道井子遗址 记者 张杨摄影

五是积极探索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课题研究,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清水河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遗址、武川县坝顶北魏祭祀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为依托,开展文明起源、国家形成、民族融合、边疆治理课题研究,进一步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是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工作合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落实文物安全的主体责任。继续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专项活动。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与公安、统战宗教、消防救援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文物建筑、博物馆的消防安全防控整治工作。

七是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举办中国共产党党史展、内蒙古革命历史展,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传承弘扬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