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范围广、保存环境复杂、多数位于欠发达地区,一直以来,长城保护难题如何解?
早在2006年,国家文物局便启动了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并陆续于2010年完成资源调查,在2012年完成长城认定,2015年完成信息系统,2016年完成省级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简称《规划》)在2019年1月7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于1月22日正式印发。
该《规划》显示,我国各个时代的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各类长城遗存总数超43000处(座/段),其中,墙体10000余段,壕堑/界壕1700余段,单体建筑近30000座,关、堡2200余座。墙壕遗存总长度超过21000千米。
(图片来源于国新网)
按最少干预原则,重点保护秦汉、明长城
“《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的重点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在近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这样说。
目前,我国各个时代的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其中,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玉门关。现存的秦汉长城墙壕遗址总长近3700千米,现存墙壕遗存2100余段,单体建筑遗存近2600座,关、堡遗存近300座,相关设施遗存约10处,另有成体系的汉代烽火台遗址,其工艺以土墙、石墙为主。
而明长城在工程技术、整体规模等方面较之以前各历史时期有了显著提升。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现存墙壕遗址总长8800余千米,现存墙壕遗存5200余段,单体建筑遗存约17500座,关、堡遗存约1300座,相关设施遗存140余处。
《规划》出台,明确了全面保存与重点保护的关系。刘玉珠说,对绝大多数长城点段,重点做好日常养护、局部抢险和标识说明;对于价值突出的点段,在开展考古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最低程度干预和真实性原则,实施局部修缮加固。
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
“《规划》强调在落实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地探索设立长城保护员公益岗位,鼓励志愿者、社会团体参与长城公益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不断拓宽经费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刘玉珠说。
在他看来,因为长城分布范围很广,保存环境复杂,且多数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长城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单靠文物部门一家力量无法有效解决长城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势必要引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为解决管理巡查维护上的难度,国家文物局出台《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督促指导地处偏远、没有利用单位的长城段落所在的当地政府或其他文物主管部门要聘请当地群众担任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并对长城保护员给予适当的补助。
刘玉珠透露,目前全国已有长城保护员超3千人,各省长城基本实现了保护员全覆盖。国家文物局近年来拨专款为长城保护员提供巡查设备和标识等,北京等地省市将长城保护员补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文物工作者严重缺乏的问题。
“推动全民参与保护长城,也是提升长城保护水平和效果的重要途径,国家文物局非常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长城的保护。”刘玉珠说。比如,自2016年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保护长城加我一个”全民公募项目,是国内首个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用于长城文物本体保护维修的公募项目,已启动明长城箭扣段、喜峰口段保护维修所需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的募集。
长城背后的“三大精神”
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建筑奇迹。记者注意到,《规划》还重点阐释了长城价值和长城精神,强调了长城文化景观的特性,提出规划核心是长城价值的保护展示,《规划》的目标是长城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的传承弘扬。
在刘玉珠看来,长城为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发展创造了长期和平稳定环境。长城的关隘为两种文明互市、交流提供了场所,保障了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国家记忆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遗产。
然而,古人对长城的理解与今天将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观点有所不同。怎样理解长城精神?
九门口长城(李政葳/摄)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时刻,长城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以及长城反映出的我国古代强大国力,使大家对长城的理解发生转变。”刘玉珠说。
事实上,长城价值发生根本性改转变,刘玉珠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历史事件中:一是抗日战争期间,1933年我国军民在山海关至八达岭明长城一线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等战略要冲抗击侵华日军。“长城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取得全民族抗战伟大胜利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是红军长征期间,红军在陕甘长城沿线留下了无数战斗足迹和英勇事迹。长城成为反映共产党坚定革命信仰的重要文物载体。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刘玉珠表示,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三大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焦点1:
如何加强长城旅游区旅客管理?
怎样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对游客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文化遗产领域的面临普遍问题。
“对于中国来讲,有些重要文化遗产一定要测算游客的承载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举例说,敦煌与美国Getty保护所合作,确定了敦煌石窟的最佳游客承载量,还要让游客能有良好的参观体验和对敦煌文化的充分理解;故宫研究之前也公布了最高8万人的日游客容量。
宋新潮坦言,在长城游客管理方面,实际上还可以再细。比如,怎么向游客解读、宣传长城价值,还需要一套完整解读体系;提高参观者文物保护意识,有些人在长城上乱刻乱画,八达岭、金山岭、司马台等较重要点段基本杜绝了这些现象,但一些偏僻的点段没做到。“需要持久开展,每个具体遗产点都要具体化”。
焦点2:
对长城部分点段过度修复怎么看?
有媒体报道,部分长城点段存在过度修复问题。宋新潮认为,一是很多地方对长城理解只是简单地视为一种资源去利用,按照自己的想法或理念修复,主观上有很多问题;二是对长城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理解,包括“修旧如旧”“复建”理解存在偏差;三是在制度上,把长城保护按照建设工程管理,再好的设计方案简单套用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都会出现问题;四是监管方面,包括地方监管不到位。
焦点3:
长城保护的费用从哪里来?
针对长城保护的资金来源,宋新潮表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每年大概拿出1个亿左右的补助经费,支持各地长城保护;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三是社会资金,包括开发性资金。
“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地方各级政府资金多用在长城周边环境保护,社会、旅游等方面资金主要用在长城旅游开发上。”宋新潮说。
焦点4
AI、无人机将如何用于长城保护?
在长城保护中,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科技手段逐渐使用。宋新潮介绍,在陕西、山西都做过类似的试点,对于长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核实,提高了效率。
另外,宋新潮提到,还在利用卫星影像等,对部分长城点段定期对比分析,包括长城沿线建设施工监测、采矿对长城周边环境影响、沿线是否存在违建项目等,“在15个省(区、市)部分长城重要点段开展试点,下一步将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基础上,建设长城保护管理监测平台,实时动态监管”。